《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培训反馈与交流

admin 2016-09-08
0 844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培训反馈与交流

教师如何适应新的评价方法

 为了使低、中、高年级的老师正确处理好教学、评价及检测之间的关系,98中午,向阳小学的语文老师集聚一堂参加了交流会议。

首先,语文教导吴莉英老师传达了824日上午在九亭小学分会场参加的“上海市中高年段等第制评价培训视频会议”精神:培训会上,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以问题为引线,解读在开展基于课程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中关于“基于课程”常见的问题,强调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等第制评价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和“学业成果”三个维度展开,其中,语文学科的评价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表达”三个方面。

接着吴老师就这三方面细致的讲解: 比如说识字写字,从学习兴趣的角度,我们会引导老师关注这些方面,看看他是不是能够每天坚持练字,看看他参与一些书法活动的意愿。从学习习惯角度来看,可以关注学生会不会从阅读中主动地想要去扩大识字面?遇到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汉字,会不会主动地去查阅字典,或者是主动地去询问他人?“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听读兴趣、表达兴趣,学习习惯中老师要关注听的习惯、说的习惯、读的习惯、写的习惯,学业成果也需要关注,语言知识、语言运用等都要评价。也就是说,教师在授课和课后,都需要利用各种机会观察学生。

“等第制”评价并不倡导教师评价过密、面面俱到,不要为了评价而评价,“等第制”评价的目的不是加重老师的负担,而是让教师脑子里始终有一根弦,“自己的一句评语或许能改变一个学生对某个学科的学习态度” 教师不可能在上课过程中专门为了评价而放慢进度,“评价”更多是融入教师的肢体语言和随堂用语,“有时候,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比如同学们都会对某个同学爱动脑筋印象深刻,那有什么不可以?”评价的导向是让教师不要拔高课程难度、不要加快课程进度,让孩子在更科学的评价中健康成长。

最后,吴莉英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一篇《以学生发展为本,激活语文课堂》的文章。要求语文课堂要:一、营造宽松和谐。二、注重情趣教学,留下教学空间。三、注重个性化发展利用媒体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

    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把自主权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因素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才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文章出处: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