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学校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两个世界

admin 2016-02-26
0 690
家庭与学校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两个世界

 家庭与学校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两个世界;家长与教师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关键人。家庭与学校,或家长与教师的关系状态,直接影响孩子的喜怒哀乐;其合作状态,直接提供了孩子发展的资源、空间和路径。

在教育实践中,有教师和家长非常熟悉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教师家访,等等。每一所学校都可能会认为,自己开展了大量的家校合作。那么,哪些是真合作、哪些是假合作?家校合作的基础在哪里?家校合作的效应如何观察和评估?这一系列的问题,事实上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家校合作意味着什么?

一、家校合作的意蕴

(一)家校合作不是单向的过程,而是双向的互动
当教师向家长单向地传递信息,而没有获得家长的反馈时,这不是合作,而只是“通报”、“告知”。当家长对于学校、教师的认识、理解、感受、期待没有清晰地表达而出,则离“合作”依旧遥远。合作一定是主体之间在相互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共事,而不是单方面的行为。
同样,被迫无奈状态下的参与,例如教师被迫去家访,或家长被迫去学校参与相关活动,都是“假合作”。当前的家长开放日、各类学生活动中的家长观摩,和学校组织家长听相关家庭教育的报告、要求家长在家配合学校相关工作等,都大量存在着单向传递、而非双向互动的状态。再如家长会总会被视为典型的家校合作形式;可是,如果家长一个问题也没问、一点评论也没发表,这真的是家校合作吗?
(二)家校合作不仅仅是双方的奉献,更是生成与发展
合作不是1+1=2式的相加,而是有新事物的生成和人的新发展。一是指向于事,双方在合作中,实现了新事物的诞生,如新的课程、新的教学活动、新的学生活动、新的学生作业等。二是指向于人,指教师与家长在合作中有所变化与发展。合作的主体双方都带着真实而独特的个体认识、理解、情感、期待投入其中;因此,相互的改变必然发生。例如家长参与听课,一定会有自己的认识与体验;而如果能够表达出来,则家长与教师间会产生差异,由此而形成相互改变的力量。
有的学校会组织家长听专家报告,或组织家长上网学习;这事实上并不是家校合作,因为家长与教师之间没有直接的沟通;更重要的是,这只是学校在利用外部资源。而学校本身是否有教育家长的力量?学校与教师是否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提升了自身的能力?答案很不确定。因此,重视合作的生成性,是非常重要的。相对容易的一种测评方式,就是追问教师和家长:在交往中你学到了什么?
(三)家校合作是全面的,而非单一领域或维度的合作
学校教育是综合的,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介入,也应该是全面的;家庭生活的内容也是具体综合的,教师应综合性地影响孩子的家庭生活。这就意味着,家校间的“合作”不能只停留在学业成绩、生活习惯上,也不能停留在任何一个具体领域或维度上。完整的人的生成,需要完整的生活,需要完整的家校合作。
二、家校合作的价值
学校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和家长合作?这里有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有学校的常规,有家长的呼吁,更有着对学生成长的责任感。
(一)让孩子成长为完整、丰富的人
首先,家校合作有助于学生学业成就的获得。家校合作通过丰富的资源生成、整合的教育力量介入和整体的环境协调,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且,相关研究也证实,家校合作对于儿童认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家校合作有助于学生社会交往技能的增强和社会性的发展。对于孩子来说,家校合作的实现,将使学生更多直接面对自己的教师与父母,和更多同学的父母。在学校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在家庭与社区的活动中,他将与不同的成人交往。这种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交往,因为有着清晰的价值追求与目标,和融通的内容与方法,因此,有着发展学生交往能力,并在交往中实现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价值。这在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再次,家校合作有助于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在丰富多元的家校合作中,尤其是家长与教师不断改进着的交往内容与形式中,学生能够享用家校合作的成果,在丰富的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个性。这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发育,提供了诸多资源。在积极多元的交往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他人的视野、他人的交往定位,不断形成、矫正、发展自己的自我意识。
(二)以另一种方式促成教师发展
作为学生学校生活中的关键人、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的发展受到教育决策者、实践者和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教师在其职业世界中,除与学生的极多交往外,还有着与学校领导者、同行、相关教育领域工作者的联系。在家校合作中,教师将因与家长的直接合作,获得更丰富的发展——不仅仅是专业发展,而且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

1、教师情感的发育

人总是有情感需要的,教师也不例外。可是,没有直接的接触,怎么可能在具体家长与具体教师间形成情感的交流?没有密切的合作,怎能生成具有丰富内涵的情感?教师在职业生活领域较多与孩子交往,但也需要丰富其与成人世界的交往。与家长的交往,就能带给教师丰富的情感发育资源。
和欧美国家不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家长对教师往往是很尊重和信任的,家长在具体合作中的真情投入与真诚交往,会带给教师丰富的情感体验,特别是身为教师的自豪感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就感。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家长丰富的人生阅历就是一本无字之书,值得细细品读。通过在专业领域中的合作,教师完全可能建立与家长间更直接的情感交流关系,家长也完全可能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乃至于全部生活中,成为有意义的帮助者。对于善待自己的孩子、用心教育自己孩子的教师,绝大多数家长是愿意以十倍的努力反馈于教师的。

2、教师社会性的增强

如果说情感更具有个人性,那么,社会性的发展同样是教师个体所不能或缺的。在家校合作中,教师能够丰富自己的社会生活,实现社会性的增强。其中,最典型的社会性构成,一是教师本身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二是教师的领导力。
就沟通与合作能力而言,这是21世纪能力的核心构成。在欧美国家,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致力于对包括沟通与合作能力在内的核心素养、21世纪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这不仅是学生所需要的,也是成人所需要发展的能力之一。能不能与家长很好地沟通、高质量地合作,就是教师能力发展、社会性发育的一个指标。家长本身具有丰富性;如果将学生的爷爷奶奶等也作为交往对象,则绝大部分教师是要与几十个家庭沟通,与上百个不同职业、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家长交往。这该是多大的锻炼!

就领导力而言,这是复杂性增强的社会中,开发个体潜能、激活群体潜能的重要素养。在家校合作中发展教师的领导力,是促成教师领导力发展的新途径。教师是班级学生的领导者,因此必然要与家长沟通。教师更是相关家校合作活动的直接领导者:无论是组织一次家长会,还是组织家长参与到教学研讨活动中,抑或促成班级家委会的建立与顺利开展工作,都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领导力。在当前的领导学研究中,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每个人都具有某些领导力潜能”(Every single human being has some leadership potential)。教师是第一批应实现这一潜能的人。

3、教师专业意识与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必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意识、能力与道德,并保持其专业性的形成与发展。相对于教育决策者、研究者和学校领导者而言,家长的介入,能够更好地促成教师的专业发展。
这包括促成教师之学生立场的形成和学生研究能力的提升。在合作中,家长会倾向于从自家孩子的立场来思考问题——这在很多教师眼中是误区和偏差;但这是最直接的儿童立场的体现。教师要做的,不是拒绝,而是整合与提升;教师要坚持的,不是关闭家长评论和提出要求的大门,而是在推动对话中,促成家长认识的转变与理解的深化,并促成教师自身原有的抽象儿童观向具体儿童观的转变。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教师会获得大量有关儿童的信息,从而促成教师去理解儿童、研究儿童,进而建构起自己全部的教育教学基础。
这包括教师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无论是活动设计,还是具体的活动开展,家长的参与都会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挑战;家长的评价,也会促成教师自觉的反思与重建。当然,如果没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家长的参与会冲击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要期待教师能够从这一挑战中实现新生,需要的依旧是合作本身。如有思想家所言:“氧气杀死原始生物,直到生命把这种腐蚀剂用来作为解毒剂,同样,能杀死简单化认识的不确定性也是复杂性认识的解毒剂。”在此意义上,教师要学会伴随着“障碍”、“干扰”、“挑战”而工作,并将所有这些内容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解毒剂和营养剂。
这还包括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能力提升。通过与家长的合作,教师能够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直接期待乃至于压力,整体上有利于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愿望的积淀,进而能够意识到自我的有限性和发展的永恒性。这将直接促进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包括向家长学习。



(三)学校发展的新力量

1、学校文化引领力的提升

家校合作事实上提供了学校引领社会文化的现实路径与可能空间。在其中,学校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化引领力。
就学校对家长、家庭价值观的引领而言,在日益复杂的社会转型背景下,各类社会群体日益分化,价值观的迷茫、混乱、失范困扰着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学校应该成为先进文化的化身,应该是真、善、美的使者。更重要的是,学校不仅仅是 
学生成长的家园,而且通过学生,尤其是通过与家长的直接合作,事实上在传递给家长、带给众多的家庭以独特的价值观。
这包括对人性的理解、对合作的信任、对人生使命的体悟、对梦想的追求等。学校对于自身文化引领责任与能力的觉醒,既彰显学校的独特性,又能增强学校自身的存在价值。尤其是在当前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背景下,这一使命已经时不我待。
就学校对家长、家庭生活方式与内容的引领而言,当代家庭的健康发育,需要多方的力量。从家长的立场来看,也有着诸多困惑与迷惘。在独生子女政策的整体背景下,很多家长是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身为人父人母,无论是在家庭教育方式方面,还是在家庭生活内容的整体经营方面,都迫切需要专业的引领。
在这一意义上,学校教育通过合作,包括通过教育的力量而直接影响家庭生活,和通过合作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可以直接影响家庭的生活内容与生活方式,最终促成当代家庭的健康发育。
就学校对家长的社会归属感与自我认同感的影响而言,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和社会结构的分化,家长作为社会成员的不稳定感乃至于不安全感都会不断增强;尤其是对于大量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长而言,城市生活往往意味着无根、漂泊的状态。
孩子就是家庭的希望,是扎根于具体时空的直接力量。作为一个稳定的时空和持续的力量,学校通过提供给家长更多的合作机会,促成家长参与到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成长之中,展现自己的生命智慧,从而实现自己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
尽管这不是唯一的渠道,但是,相对于激烈的职场竞争与繁杂的社会生活,家长的教育参与和自身的家庭教育往往是最纯粹的、源自人之本性的实践,可以直接提供给家长以成就感。在与教师、学生和其他家长的交往过程中,家长个体会获得新的共同体关系。尤其是对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长而言,与教师的交往往往是其陌生的城市生活中最为纯粹和稳定的交往关系,学校和教师就是他们的城市之根。

2、学校内涵发展力的增强

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一直是教育变革的核心;极多的实践改革与理论研究,都具体到学校的文化发展、制度建设和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而其发展力量基本都来自教育系统内部。家校合作将打开学校教育内涵提升的另一扇大门,通过最直接、最可信任的家长同盟军,来促成学校教育力量的显现与增强。
家校合作可以促成学校管理与领导的变革。
学校管理涉及学校日常性的时空与资源配置、秩序的维护与环境的营造;学校领导涉及学校的决策与整体变革。上述领域直接与校长、学校管理者和所有师生有关。之前的学校日常管理与变革,即便家长能参与,也往往只能参与到日常性的管理之中,例如作为学校志愿者而维护相关秩序、提供相关活动帮助等。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已经在要求所有学校探索学校办学和形成现代学校制度的新路径。而惟有向家长开放,才能真正促成学校领导与管理的变革。
这将极大挑战和更新学校领导与管理者的理念、思维与行为。在领导理念上,谁是学校领导者?学校是属于谁的?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各自的权利与责任是什么?学校教育的评价主体是否应该包括家长?就领导行为而言,学校办学能否实现结构开放?能否推动民主管理的进程?能否实现领导与管理的重心下移、过程互动与价值提升?这一系列的问题,惟有在家校合作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形成新型的领导与管理理念、思维和行为方式。
家校合作可以促成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变革。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构成,也往往被视为学校的专业核心。对于家长来说,在这些领域中涉足似乎是极不可能的。尽管当前有着大量的校本课程建设与研究,有着无比丰富的教学改革实践与理念,但家长事实上很难参与其中。
但家长是有愿望、也有能力参与其中的,只是因为学校没有给家长以更多的参与机会。家长的这一参与,将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资源与发展可能。
就课程建设而言,无论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地方课程的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建设,家长都可以参与其中,贡献不可替代的力量。尤其是对于地方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建设,课程专家和学校教育工作者怎么可能像家长那样,更能呈现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更能促成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对于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家长不仅仅可以作为“客座教师”而提供相关教学资源,参与相关组织,而且,同样可以参与到教学研讨之中。而这,是促进教学改革的新生力量。家长对于儿童的关注,源自自身生命经历的对教学的理解,和在参与教学及研究过程中所贡献出的思想、观念、期待和经验,都可以让教学改革更富有儿童立场,并使教学的力量通过家长而渗透到儿童的生存环境中去。在这一意义上,很多学校组织的教学开放活动,要从纯粹的信息传递与初级的活动开放,转化为更高品质的教学研讨、亲师对话、合作共生。当然在这过程中,家长也会提出不够专业、甚至缺乏合理性的观点、意见,但如果没有对话、没有合作,这些“前理解”是否就不存在?不,依然存在。而恰恰是通过对话与交流,家长群体的力量,尤其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力量,会影响、改变家长,促成家长的发展。这一过程,也就是一个合作的过程,一个相互教育的过程。
家校合作可以促成学校学生活动体系的完善。
学校生活的构成除了学科学习,还有大量的班级与学校活动。这是中国学校教育极具世界个性的教育构成,也因此有着班主任、年级组长、学生工作负责人等一系列独特的教师角色。在这一领域中,家长完全可以成为学生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评价者,并因此而带给学生和学校新的发展空间。